7月6日上午,厦门狐尾山气象台大楼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安装的相控阵天气雷达系统。这座有着101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日前完成历时18个月的智能化改造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作为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建立的气象观测站之一,改造后的气象台大楼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花岗岩外墙和拱形门窗等历史风貌,更配备了国内领先的气象监测设备。
此次改造工程总投资5800万元,重点提升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厦门市气象局副局长林向阳介绍,新投入使用的设备包括:可实时监测台风路径的毫米波雷达、能精准预测短时强降水的激光测雨仪,以及覆盖半径达300公里的风廓线雷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工程师巧妙地将现代设备融入历史建筑,如将新型自动气象站隐藏在仿古观测亭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志强评价道:"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满足了现代气象业务需求,为全国同类气象站改造提供了示范。"
随着智能化改造完成,气象台大楼的科普功能也得到全面提升。新建的"气象科技体验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向公众展示台风形成全过程;复原的1940年代气象观测室,则让游客直观感受早期气象工作者的艰辛。来自泉州的小学生陈雨欣在参观后说:"原来天气预报背后需要这么多高科技设备,气象员叔叔阿姨真了不起!"据统计,自6月重新开放以来,气象台大楼日均接待游客超过800人次。
在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气象台大楼还肩负着传承气象文化的使命。厦门市气象局与厦门大学合作建立了"气象历史档案数字化中心",将百年来的气象观测记录进行系统整理。文史专家张海洋表示:"狐尾山气象台大楼不仅是现代气象事业的见证者,更是厦门城市发展的重要坐标。我们要让科技与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据悉,气象台大楼还将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气象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提供台风监测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