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多个研究团队近期在国际顶尖期刊连续发布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形成覆盖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的全链条科研体系,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主要成果如下:
一、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突破
李杨帆教授团队在《One Earth》发表研究成果,创新性构建红树林恢复潜力评估模型:
基于遥感大数据揭示东南亚地区因水产养殖扩张导致的历史性红树林损失规模,通过MaxEnt模型精准识别出具备高恢复潜力区域(占比达60%);
提出定量化蓝碳效益测算方法,证实恢复工程可显著提升碳封存能力,成果为《巴黎协定》框架下的气候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二、藻华治理技术体系构建
黄邦钦教授领衔团队在《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发表系统性综述:
集成全球藻华模型最新进展,建立涵盖物理-化学-生物耦合机制的动态预测框架,实现藻华暴发提前7天预警精度达85%;
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赤潮应急调控模型,已在厦门湾等区域验证可降低藻华经济损失约30%。
三、滨海湿地修复模式创新
方秦华教授团队实践成果获国际认可:
基于筼筜湖30年生态治理经验,构建"陆海统筹-生态优先"修复范式,成功修复滨海湿地面积超12平方公里;
提出海岸带综合管理中"正向清单+负面清单"管控机制,相关标准已被纳入东亚海协作体区域治理指南。
四、海洋微生物修复技术探索
王为磊教授团队在《Nature》发布海洋碳循环研究成果:
首次建立全球生物碳泵三维分布模型,揭示平流/扩散输出对碳封存的核心作用,为海洋碳汇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研发基于微生物碳泵(MCP)的碳封存增效技术,在厦门海域试验表明可提升碳汇效率15-20%。
当前,厦门大学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工程示范"的海洋生态修复创新体系,其研发的13项技术标准被纳入《全国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团队将持续聚焦海洋负排放、滨海湿地智慧监测等方向开展攻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下的海洋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