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正文

同安区莲花镇获全国文明镇称号,移风易俗一年为群众省下2.13亿元

时间:2025-06-05作者:厦门新闻网阅读:60分类:头条新闻

  近日,同安区莲花镇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镇称号,其下辖的军营村也通过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当地乡风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综合肯定,更标志着同安区在精神文明与基层治理领域迈入了全国先进行列。而在这份荣誉背后,是一套以移风易俗为核心的创新实践——通过“十二举措”等特色方案,同安区仅一年便为群众节省开支约2.13亿元,相当于为每户家庭减负近万元。

  文明荣誉背后的“全域治理密码”

  同安区的文明建设并非孤立成就。从莲花镇的产业升级到军营村的生态保护,从家风巡讲到村规民约,当地将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民俗传承深度融合。例如,“同安好家风”巡讲活动深入基层,以“抵制高额彩礼”等具体议题为切入点,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这种“软引导”配合“硬制度”——积分制、红白理事会等机制,使得文明理念从政策文件走向田间地头。第三方调查显示,当地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支持率持续攀升,印证了治理模式的有效性。

  移风易俗的“同安算式”:3亿元如何省下来?

  如果将2.13亿元的节省开支具象化,相当于建造30所乡村小学或铺设50公里公路的投入。这笔“隐形财富”源于同安区对陈规陋习的精准拆解:在婚丧嫁娶中,通过红白理事会制定标准,单村一年便能减少400万元浪费;在民俗活动中,将铺张的仪式转化为文化展览,既保留传统又降低成本。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节省并非强制压缩,而是通过群众自发参与实现。例如道德评议会让村民互相监督,而积分制则将节约行为转化为可兑换的福利,形成“越文明越受益”的良性循环。

  从“文明高地”到“幸福样本”的双向奔赴

  荣誉与数据之外,同安区的实践揭示了更深层的逻辑:文明建设本质是民生工程。当移风易俗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当文明家庭评选激发了社区认同,治理便不再是单向度的政策执行,而成为社会共识的孵化器。正如当地一位村民所言:“现在办喜事比的是谁家流程更简约,而不是谁家排场更大”——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3亿元节省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

  站在全国文明村镇的新起点上,同安区正将经验转化为可持续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既用“全国文明镇”的金字招牌提升区域影响力,又通过移风易俗的“小切口”重塑基层治理生态。对于政策研究者而言,这里提供了城乡精神文明融合的观察样本;对居民而言,则是看得见的实惠与摸得着的获得感。未来,这种“荣誉驱动+民生导向”的双轮驱动,或将成为更多地区借鉴的文明建设范式。